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堰门小学——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
时间:2017-01-06  来源:原创  作者:段祖琼 

在大巴山深处,离县城很远的峡谷里,有一所当地人眼中的“贵族”学校——堰门小学。这座学校美得像画一样,宽阔碧绿的运动场、整齐高耸的楼房、高科技的教学设施,还有一群热血方刚的老师。全校三百余名学生,留守儿童超过两百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占了三分之一。孩子们说,学校是快乐的天堂!这里有“爸爸”亲、“妈妈”爱,是留守儿童真正的家园。

2016年12月29~30日,五名解放军士官利用自己休年假的时间走进堰门小学,和全校师生举行联欢活动迎接新年,并到贫困留守儿童和单亲孩子家里慰问,给寒冬里的孩子们带去春天般的温暖。

如果没有走进孩子的家里,我无法理解贫穷的定义。山清水秀的另一种说法叫“穷山恶水”,山路弯弯绕绕从一座山的脚下蜿蜒向上,至山顶再回旋而下,至第二座山再重复一次。第一次来这里的人都会被这“山路十八弯”折腾得苦胆水吐干净才罢休。

我曾经在那里工作了十三年。那些年,堰门比现在更穷,条件更艰苦。那时候,学校还修在村里,无论多么偏远,村里都还有百八十个孩子,父辈们耕种着山梁上几亩薄地,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虽然穷,孩子们都还有父母和亲人在身边,苦中也有乐。

当八〇后的那一代人前仆后继奔向南方打工以后,家乡的土地撂荒了,上一辈守着空巢,下一代变成留守儿童。生存逼迫着他们选择和取舍,在不可逆的大环境下,孩子的教育问题由家庭转移到学校,堰门小学成了留守儿童和单亲孩子的家园,老师是孩子们临时父母。

亲情的缺失和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和单亲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缺陷。如今,学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殿堂,更成为孩子们心灵疗伤的地方。国家和政府花费大量资金把山旮旯里的学校建成童话里的乐园,是对这些孩子心灵的一种弥补;老师们成功补位,让山里的孩子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志治愚要从娃娃抓起,堰门小学做到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以校长、主任为首的家访小组就深入学生家中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助计划。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和资助困难学生家庭。这种关心是给亲情缺失的孩子找到更多亲人,这种资助不是施舍,而是给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从“一粒微尘”助学,到解放军战士的“扶苗计划”,堰门小学真正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