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艺术 > 正文
杨加平:“贫困户”为啥成了抢手货
时间:2017-05-26  来源:原创  作者:杨加平 

最近,“贫困户”成了抢手货。平静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像热火上的蚂蚁,四处奔走,只为争得“贫困户”。

“为什么把我剔除贫困户?”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贫困户?”

“我违背的是九条红线的哪一条?”

“你们给我说清楚,我是怎么脱贫的?”

……

这些日子,睁眼闭眼都是这些问题。脑子里总绷着一根弦儿,生怕把谁给剔错了,谁纳入的不准。

原本以为,我所在的是非贫困村,工作会好做一些,但实际上,开展起来并不容易。工作中,我有各种“没想到”。

农村还有那么恶劣的居住条件,是我 “没想到”的。在初次走访摸底中,发现农村还有“租房住”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柏坪村就有这样一户人家。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除了做饭的地方,其他的只有一个睡房。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一位老奶奶在家。在询问中了解到,老奶奶不是一个人,她还有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因为房子破旧和狭小,住不下五口人,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只有住在别人家里。见到她儿媳,才知道他们住的这户搬到城里了,所以他们把房租来住。我心里想着为啥不自己修个新房或者搬走呢?后来才知道,他们还不是柏坪的本村人,是从外村搬来的,也不是不想把居住条件好好改善一下,只是这几年家里发生了很多变故,钱都花在别处去了。家庭经济来源也只是靠男主人到处打些散工挣点钱。说实话,农村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差的,一场小的变故或者意外,可能摧毁一个家。

“贫困户”那么抢手,是我“没想到”的。“九条红线”不触碰,“两不愁三保障”到位。工作要是像这两句话一样简单就好了。村民从第一次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政策之始,就炸开了锅。什么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农村各家各户的情况各式各样、千差万别,岂是一把尺子量的准?你说他“吃穿不愁”,他非要说“他现在没法过日子”;你说他“住房条件不错”,他非要说“我住的条件不行”;你说他“孩子上学没得问题”,他非要说“孩子上不起学”……在群众会上,就有村民直接冲上前台,指着我们的鼻子说:“凭什么说我脱贫了,说我有房子,我的房子在哪里?”的确,房本上名字是他岳父的,他岳父两个女儿,当年他修房子,用他岳父的名义享受了移民搬迁政策,房本名字虽然是他岳父的,可当年房子是他出钱修的,现在他岳父去世了,房子自然由他继承。“贫困户”的帽子谁都不想要,可帽子下的利益谁都想沾一点儿。就像一个大蛋糕,你能吃一块儿,我为什么不能有?农村朴素的争利心里,驱使村民为“贫困户”趋之若鹜。

群众之间相互“挤兑”的那么厉害,是我“没想到”的。第一轮公示后,我想工作应该可以告一段落。原来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每天电话不断,开始都是在说自己,解释到最后,都会冒出一句“那XXX是贫困户,我为啥不是?他要是,我就必须进。他要不是,我也不说啥?”村上有个易婆婆,夫家姓胡,三十六岁时成为寡妇,双脚踝骨在年轻时摔断了,现在还患有冠心病,常年一个人在家带着一个孙子上初中,儿子、儿媳在外务工,还有孙子在外读大学。就她家的情况,在第一轮公示时,纳入了贫困户。公示后,群众反应强烈,说“他儿子爱耍大方”、“年轻两口子爱打牌”之类的话。我还听说,别村有家建成了“贫困户”,另外一家直接站出来说,“他家不能建,他家有存款,前段时间还给我借了钱。”群众监督评议是好事,可大多时候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扶贫建卡解决不了农村所有的问题,村民当自己没有分“蛋糕”的资格的时候,往往有“鱼死网破,谁也别想”的心里。

干部对群众,群众对干部相互之间的偏见那么深,是我“没想到”的。当村民都在为“贫困户”四处奔走,相互撕扯时,干部嘴里,微信圈,朋友圈,网络媒体各种调侃“群众的不可理喻的行为”的小段子满天飞。评议会上,当让群众对在册贫困户、拟剔除贫困户、新纳入贫困户给意见时,有的群众拿着评议票直接撕了。有的站起来说,“你们当干部的都定好了,还让我们画什么票?”我的一个包联户走到我面前说,“你是我的包户干部,为啥把我从贫困户中剔除?”有个吴家媳妇找到我说,“第一轮公示时,我家在贫困户里,为什么第二轮公示就没了?”谁纳入贫困户,谁剔除贫困户,不是我们说了算。她说,“就是你们干部说了算,想把谁纳入就纳入”!那我们把你家纳入,群众都“顶”,怎么办?她说“你们干部没有主见吗?群众晓得个啥情况?”似乎怎么做,都不满意,谁的意见都很大,我们也满腹委屈。当一项政策的落实,受益的群众会认为你是一个好干部,没受益的群众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好的干部。我们也希望每个群众都有获得感,只是在工作中,坚持公平的原则下,还要达到户与户之间的一种平衡。

目前,农村的现状,没有想象中的好,也没有想象中的差。近些年,通过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政策的落实,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大部分人通过享受政策或进集镇,或进城。现在农村留下的都是搬不动的或者不愿走的,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任重道远,我希望群众与干部之间多一些理解,在脱贫的道路上多一些人文情怀,多一些慈悲之心,多一些感恩之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