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理论教育 > 正文
关于堰门镇如何围绕“一路一带”打造富硒旅游边贸小镇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7-07-04  来源:原创  作者:吴秀聪 

堰门镇地处岚皋县西部边陲,境内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旅游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如何围绕“一路一带”建设(即围绕G541国道和打造富硒旅游经济带),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提升自身品质,打造集特色种养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边贸小镇,是急需破解的课题。

一、基本情况

堰门镇地处岚皋西部洞河流域东岸,距县城50公里,与紫阳县洄水镇隔河相望,素有岚皋“西大门”之称。拥有国土面积73.5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1.8万亩,最低海拔33米,最高海拔1790米,平均海拔793米。辖8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2673户,9808人。农村产业以烤烟、中药材、蚕桑、魔芋、芍药、畜牧为主导,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红苕、水稻。

截止2016年底,农业生产总值达到87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个亿,实现了基础设施和烤烟产业率先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0元,比2011年底增长114%。其中,烤烟产业发展2400亩,芍药种植面积1800亩,规范化栽种核桃5000亩,培育家庭农场3个,培育农林公司5家。发展林下魔芋1200亩,均顺林业、青春药材、富源农业、升高畜牧、雪溪粉条、瑞金渔业等新型经济体蓄势待发。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显著。堰门镇位于岚皋县最西边,与洄水镇隔河相望、北依洞河镇、南接官元镇、东连民主镇,在四镇中心位置,辐射近8万人口。境内新改建的G541国道穿境而过,从原先的2个小时行程到现在的45分钟,缩短了与县中心城区及沿线各镇的距离。水路优势尤为明显,境内长征村码头乘快艇仅需20分钟到达紫阳县的紫阳港。

(二)富硒资源丰富。堰门镇地处富硒带,因气候湿润,海拔高差较大,所以境内生存的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硒含量较高。如玉米、魔芋、烤烟、茶叶、猕猴桃、李子、琵琶、黄花、油菜、柑橘等经济作物,樱花、银杏等观赏性植物,芍药、山药、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均长势良好,任意选择其中的几种富硒产品进行重点打造,都将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堰门镇境内拥有陕南保存最完整的明末清初祠堂——卢氏祠堂,以及自然风景“堰门湖”、“鸡公岭”、红色故事“四十八寨”“天圣寺”等未开发的景点,每一处景点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能生动反映秦巴山区的历史文化,很具有吸引力。如将文化故事融入景点进行包装打造,整个西部旅游事业势必会迎来新的发展。

(四)区域内各片区特点鲜明。堰门镇虽然人口只有近万人,但所属面积却并不小,呈长带型分布。区域内按地缘关系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上片区为进步村、中武村、瑞金村;中片区为团员村和隆兴村;下片区为青春村、长征村、堰门村。上片区地势较高,人口较分散,但烤烟、中药材、蜂蜜、山野菜等农副产品发展态势良好,容易形成产业群。中片区人口集中,地势较为平缓,其中隆兴村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经济、贸易、教育中心,团员村与紫阳县洄水镇仅一河之隔,目前正在打造七一片区安置小区,已初现集镇雏形,未来开发潜力较大。下片区拥有卢氏祠堂、堰门湖等旅游资源,且富硒经济作物种类多,规模较大,易打造形成富硒旅游产业经济带。三个片区特点鲜明,各有优势,各具潜力。

三、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堰门镇镇域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大项目紧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匮乏,在进入新常态后,一些新矛盾、新挑战开始显现。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堰门镇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农业供给不足,农村产业开发的基础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致使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农业增长乏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加之一些地方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产业的发展。农民增产增收较慢,政府财政增收困难,三是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镇内龙头骨干企业较少,仅有的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项目资金投入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再加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无法保证经济建设的刚性需求。

(二)开放程度较低,思想不够解放。堰门镇由于地处偏远,贫穷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往较少,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不敢大胆想、大胆试、大胆闯,害怕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习惯于满足于现状,存在着好逸恶劳,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虹吸效应和磁场效应未体现,人流量不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堰门镇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富硒旅游边贸小镇,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流量来支撑经济、文化、贸易的往来。由于制约堰门发展的交通要素才刚刚得到缓解,境内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宣传造势还未形成影响,加之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改善中,吸引外来人的硬性条件才刚刚具备,虹吸效应和磁场效应还未体现。

四、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布局,激活自身优势资源。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按照区域特点,上片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中片打造边贸小镇、下片打造富硒生态旅游区。

一是立足于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一定位,继续加大上片区中药材的种植规模,把现已成规模的芍药、七叶一枝花、蜂蜜等、山野菜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加快土地流转和产业园区的培育,动员社会力量,致力打造一到两户龙头企业,以“企业+农户”的模式,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二是充分利用中片区位优势,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卫等方面要有较大改观。规划实施集镇夜景亮化工程,全面完成街道路灯改造,实现集镇美化、亮化升级。按照“小集镇、大布局”思维,拉大团员安置点和老城区的骨架,设计建成堰门镇标志性建筑群,重点打造特色巴人民居、仿古贸易小镇以及具有商业模式的新集镇移民安置小区。不断的引进手工业、轻工业、服务型企业,形成社区工厂,引导在外打工的本地人回流,吸引周边城镇的人口汇集,通过人流量的不断增大,逐步打造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美食街、文化街等,使中片区域骨架不断拉大,最终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边贸旅游小镇。

三是充分利用G541国道以及紫阳洞河到堰门长征码头的交通优势结合富硒生态产业带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变资源为财源,打造富硒生态旅游区。将烤烟、蚕桑、黄花、花椒、芍药等产业园区及李子、柑橘、枇杷、八月炸等林果示范带等资源整合利用,立足实际精准定位,聚焦“富硒+X”模式,引进富硒科技技术,为堰门富硒发展理念增添强有力的保证。打造“富硒生态产业示范带”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农增收。结合现有资源,紧抓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盘闲挖潜,实现新突破。

四是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底蕴的卢氏祠堂,天圣寺、红岩寨、和别样的原生态水库景区长征堰门湖资源,弥补岚皋西部旅游的短板,通过旅游推介等形式吸引外来的客商以及旅游公司到这里投资兴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增砖添瓦,积极鼓励投资休闲山庄、完善巴人民居风情园,观光生态园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农场等项目。

(二)强化机制,激发后期发展动力。一是依托生态资源,整合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着力引进龙头型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循环产业链条,带动长远发展。二是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进一步深挖全镇乃至全县有实力、有资金的相关人员,收集入库,为堰门招商引资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三是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农户自身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供应原料等方式带动其发展,同时多鼓励帮助、出谋划策,让他们有意愿、有想法、有盼头,进而有致富的激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