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安康日报:“中国魔芋之乡”是如何形成的—写在岚皋魔芋砥砺发展三十年之际
时间:2017-08-10  来源:原创  作者:陈洪海 陈延安 刘列平 

盛夏,地处秦巴深处的陕西省岚皋县林茂山青。55岁的蒋家关村村民闫金富看着眼前槐树林下郁郁葱葱的魔芋,开心地笑了:“人家说我种魔芋有瘾,我还就是有瘾”!

闫金富种魔芋已经有十年。十年来,他从开始的几分地种到了如今的七八十亩,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盖起了三间两层的小楼房,儿媳妇也娶进了门,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在岚皋,像闫金富这样通过种植魔芋走上脱贫致富路的群众还有很多。2016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9.2万亩,平均每户超过2亩,魔芋种植户占到全县农户总数的52%。2016年实现综合产值7.2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600元,带动贫困户芋农增收1070元,魔芋收入占全县农民收入25.1%,占贫困户收入的35.5%,成为农业产业第一增收点。

从全国第二台(第一台在四川省万源市)魔芋精粉机落户岚皋,到省政府授予名牌产品,从两届(2002年首届、2011年第六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经验交流会举办,到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全国推广,岚皋魔芋已经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魔芋标准化示范区和中国商标局注册商标三项“国字号”品牌,被誉为“中国魔芋之乡”。至此,岚皋魔芋走过了30年砥砺发展、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那么,对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要求都非常苛刻的魔芋,在岚皋是如何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魔芋之乡”的呢?

科学决策,保障有力——“五个一”机制扎实运转

科学研究发现,魔芋富含葡甘露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多种成分,是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新型工业材料。作为保健原料,具有减肥、通便和降“三高”等功效,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品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曾欣然题词:“发展魔芋产业,促进西部开发”。

岚皋气候温润,草木丰茂,全县有20余万亩耕地和林地适宜魔芋生长,是全国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岚皋生长魔芋已有1300多年历史,但以前多为森林和房前屋后零星半野生状态。

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健康产业、面向市场配置、着力扶持发展。1991年,岚皋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魔芋生产决定,魔芋自此“燎原”。2013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更是从战略高度将其调整为脱贫增收“第一产业”进行发展。

为此,岚皋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快魔芋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岚皋县魔芋产业奖补办法》《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考核办法》,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魔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全国首个魔芋产业发展局,各镇分别在农业服务站增加了魔芋技术推广工作职责,并在全县全面推行“订单农业”。

县上每年还拿出100万元,奖补魔芋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以及工作成绩突出的技术员和干部;各包抓部门每年累计协调金融贷款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魔芋产业。

“这就是我们实行的‘一套班子抓落实,一支队伍送技术,一个组织搞服务,一份订单促生产,一项考核保绩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从而为魔芋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

自力更生,克难攻坚——“林下魔芋”在全国推广

岚皋魔芋产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最大的障碍是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的高发多发。“‘两病’是世界性难题,一直无法得到突破。”中国魔芋协会副会长崔鸣说。

对于群众来说,“两病”曾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和记忆:大田魔芋能在一夜之间,茎腐苗软趴一地,“全军覆没”,无论密植、套种,都无法摆脱“两病”的侵扰和伤害。

“魔芋,尚属未驯化半野生习性,对生长环境近乎‘挑剔’,甚至有些‘娇气’:喜阴又不能没光、喜温又怕高温、喜湿又怕水渍、喜风又怕强风、喜肥又怕化肥,芋种最怕‘磕磕碰碰’。”岚皋县魔芋发展局农艺师刘立友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群众发现:就在茎腐苗倒的大田魔芋旁边,几株林下魔芋,却长得幽绿而挺拔,人们欣喜地奔了过去,刨开泥土,连根带茎挖了出来,啧啧称叹了个够。

岚皋县魔芋局迅速组织技术力量,通过在漆树林、杜仲林、杉树林、板栗林、混交林、槐树林6种林下进行对比试验,以及与大田对比,发现林下魔芋发病率远远低于大田,而槐树林下发病率更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岚皋还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研究海拔、树龄、荫蔽度对林下魔芋的影响及种植要求,推出了九项健身抗病高产栽培技术,其中4项获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困扰人们多年的魔芋“两病”终于被突破,中国魔芋协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2011年7月,以“林下魔芋,健康栽培,循环发展”为重点的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正式推向全国。

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魔芋协会会长张盛林说:“林下种植,还原了魔芋原生态环境,抑制了病害发生;秋收时‘挖大留小’,实现了节本增效;落叶护土,解决了芋种就地越冬问题,岚皋县的创新为魔芋大面积栽培找到了新途径。”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10年来,岚皋“林下魔芋”一直“常青”,“两病”发生率从29%下降到5%,10年来累计新增魔芋面积近80万亩、综合产值达60亿元。目前,云南、湖北、重庆等6省市已经大面积进行推广,在全国魔芋产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壮大龙头,链接农户——魔芋产业成增收“引擎”

“2009年以前,岚皋魔芋主要以烘炕芋角、外卖魔芋精粉等原材料为主,产业附加值低,群众收益也没保障。拉长产业链,开发终端产品,走精深加工的路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岚皋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永斌介绍道。

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组织就成了关键。几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出明富、康森、烛山等年产值过千万元企业5户,建成省级魔芋园区1家、市县级12家,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72家。

产业发展难,贫困群众增收更难。岚皋通过订单种植、土地流转、劳务带动等方式,积极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全县72个魔芋专业合作社也实行“抱团发展”,统一芋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经营。

“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了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体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又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互动双赢。”岚皋县人民政府县长杨义龙说的底气十足。

南宫山镇桂花村王德成,四年前从280斤魔芋种起,如今不光自己盖了新房,年均纯收入过10万元,还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与明富魔芋公司签订订单协议、为农户提供芋种、技术支持,吸引了32户贫困户、18户农户加入,全村魔芋发展到1020亩,带动芋农户均增收1.5万元。

岚皋出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对魔芋企业、园区、合作组织,给予金融贴息和以奖代补扶持。2016年,为芋农缴纳自然灾害保险费40余万元,共奖补及贴息372万元,项目扶持3000余万元。

岚皋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魔芋精粉、魔芋面条、魔芋方便食品、魔芋保健品等系列魔芋产品,培育出“明珠”、“南宫山”两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岚皋把魔芋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建设由魔芋文化展示区、魔芋加工体验区、魔芋林下观光区、魔芋休闲娱乐区“四区”组成的魔芋主题公园,已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玩,下一步还将建设中国第一个魔芋博览馆。

据统计,仅2016年,岚皋魔芋就带动贫困户脱贫4527人,各魔芋企业、园区、合作社累计流转贫困户土地14750亩、带动就业2600人,订单种植率达98%。近十年来,魔芋产业带动群众脱贫3.2万人。

“岚皋是一个山区小县,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能把魔芋做到现在这个水平,不简单。”中国魔芋发展的元老、原中国魔芋协会会长、现年96岁高龄的西南大学教授刘佩瑛很是感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