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陕西日报:岚皋“三宜”工程 富了农民美了乡村
时间:2018-04-19  来源:原创  作者: 程伟 陈洪海 

入春以来,岚皋县四季镇长梁村杨家院子社区春和景明。一排排装饰一新的小楼房,掩映在翠竹绿柳间。社区广场中,前来漫步的群众好不悠闲。社区旁的山上,千亩李子花竞相开放。去年以来,岚皋县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志”乡村振兴工程,以托起群众的致富梦。

“宜居”工程 土墙房换了新楼房

“现在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就是遇到下雨、涨水,我也不用担心了!”谈起现在的居住条件,吴明全心花怒放。

今年39岁的吴明全,是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村民,两年前,还和父母一直居住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上。吴明全说,他家当初的两间土墙房,由于年久失修,墙面裂了好多口子,每逢雨雪天,总是心惊胆战。2016年,在村干部关心帮扶下,吴明全家被列为搬迁对象,搬迁点定在了山下。如今,和吴明全家一样,山下的安置小区里共居住着106户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小区里的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和城里没两样。

岚皋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2010年前,全县60%的农户还居住在山上的土墙房里,房屋破旧危险,人畜同屋很常见,加之洪涝灾害的连年侵扰,搬到好地方去,住上新房子,成了居住在大山里群众的共同心愿。

针对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户、老弱病残留守户、家有学生且交通不便户、偏远地区吊庄户等“8类对象”的住房实际情况,岚皋县采取进城入镇到社区集中安置、“交钥匙”工程、分散安置和旧房改造4种方式,解决群众安全“宜居”住房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岚皋县累计筹措资金上百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27个,解决群众安全“宜居”住房1.59万户4.89万人。该县计划在2020年前,还将搬迁5197户1.6万余人。

“宜业”工程 荒山林变了大模样

“以前这里都是荒坡,你看,现在都用来种魔芋了!”3月26日,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9组组长刘兴春,谈起近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

桂花村9组原有17户群众。近几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户群众去了镇上和社区,剩余的10户群众都住在村级公路沿线,去年冬季,全都实施了旧房改造。今年,9组群众的48亩耕地、32亩撂荒地、320亩林地,流转给了岚皋县烛山魔芋食品公司用来兴建魔芋种植园区。该公司按照林地、荒地每年每亩30元、耕地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按时给农户兑付租金。农户入园打工,公司按照每人每日100元支付工资。

岚皋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农村群众不得不外出打工,家里留守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孺,土地因此逐年撂荒。如何让荒芜的田野变成群众致富的希望,这是摆在岚皋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既不走只种玉米、土豆糊口度日的老路,更不走只管发展、不管市场、让群众亏本流泪的歪路!”岚皋县明确提出。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经过几年的探索、思考和实践,岚皋县明确提出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依托山、水、林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承载,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魔芋、茶叶、特色林果、林下养蜂、养鸡、养羊等产业,做强做实产业链,让群众、企业都受益。

截至目前,全县利用荒地、林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0个,种植林下魔芋10.4万亩、中药材4.1万亩、蔬菜1.2万亩,发展林下养羊12万只、林下黑猪5万头、林下养鸡190万羽、林下养蜂6.4万箱,改造野生猕猴桃3000亩,发展花椒、大樱桃等特色产业1.23万亩。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59元,同比增长11%。

“宜志”工程 新风尚美了新村庄

今年春节前,岚皋县官元镇古家村的文化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春晚”,所有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参演者最大年龄74岁,最小12岁。

“活动是由几个返乡青年发起的,买道具的钱也是他们凑的。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就像自己家里聚会一样,好多年没有这样热闹了!”古家村党支部书记田正权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据悉,这只是该县启动实施“宜志”工程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必须文化同步、文明同行。去年以来,岚皋县出台了《文化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共扶持乡村文艺班社34个,培养乡村文艺骨干80余名,兑现奖励扶持资金60余万元。“三下乡”变为“常下乡”,年巡回各村演出160余场次。

同时,岚皋县还大力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扎实开展“常回家看看·孝行岚皋”和“自强脱贫立标杆、树典型”活动,各村也纷纷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结合县上专项行动,狠刹人情风、奢侈风和赌博风。

新风尚美了新村庄。据统计,2017年,岚皋县就规范红白喜事操办800余件,为群众节约“份子钱”3000余万元;选择树立先进典型400余人;200余户贫困户由等、靠、要,转变为自主发展产业脱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