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华社《瞭望》:破解另类“吃空饷”净化政治生态
时间:2018-04-24  来源:原创  作者:陈晨  

破解基层“退二线”干部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难题,陕西岚皋县的探索对其他地区或有启示

群山环抱中的岚皋县堰门镇青春村一角 陈晨摄/本刊

“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单位管不了,上级管不到”“卸下担子就混日子”……在基层,有的领导干部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以下简称“改非”)后尸位素餐,隐性“提前退休”的状况时有发生,引发干部群众的不满。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改非”干部,各地基层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

56岁的“改非”干部丁世才原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扶贫局局长。退居二线后,他走上了新工作岗位——岚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督查组。如今,老丁已在该岗位工作了两年多。每个月,月初制定考核方案,月中带队到乡镇督查脱贫攻坚进展,查找问题、列出整改意见,月底汇总资料、督促落实,时常加班加点的工作节奏令他感到非常充实。

“‘退二线’并不是退休,我必须在新的岗位继续努力。只要一天不退休,就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状态来积极工作。”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位从26岁起就担任正科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吐露心声。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岚皋县坚持从严管理“退二线”干部,探索解决“改非”干部的心理障碍、工作舞台、制度设计等方面问题。如今,曾经疏于管理、人心不齐的“改非”干部队伍,正在成为县里一线工作的主力军。

“退二线”变“退二闲”

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岚皋,“改非”干部是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岚皋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唐晓林说,因机构改革、乡镇撤并、干部职数“消超”、个人健康等原因,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共有“改非”干部191人,其中绝大多数由原科级实职岗位转任非领导职务。目前全县有党政干部2200余人,在职的科级干部481人,“改非”干部占比不小。

过去,干部一旦“改非”,就往往被本人和外界视作“提前退休”:有的干部退居二线后只在周末值班,每年上班时间仅有两三周;在只有10个行政编制的岚皋县扶贫局,3名领导班子成员一齐“改非”后回家休息,占编不工作,单位几乎难以运转;有的干部今天“改非”,明天就飞去外地旅游、养老;有的则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只在党支部开会时出现,“单位不叫就不去”。

“‘改非’干部都是过去的领导、前辈,‘退二线’之后,新的领导碍于情面不好为其分配工作,不敢管也不愿管。此外,有的‘改非’干部自身心态不正,也不愿意继续工作。”一位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干部坦言,少数“改非”干部不认真工作甚至脱岗休息,工资福利却照拿不误,社会影响很坏。

数年前,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上任后曾与70余名“改非”干部深入交谈,结果令他深感震惊:这些干部中,仅有三分之一正常上班,三分之一基本在家休息,另有三分之一在“两可之间”,“上班与否全凭个人自觉,不少人精神状态也不佳。”

“退二线”形同“退二闲”,上不上班全靠自觉,这一怪象并非只在岚皋县存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湖南、广西等地均曝出过“改非”干部长期脱岗问题,甚至有的“退二线”干部违规在企业兼职而后受到处分。“提前退休”、“带薪养老”、“另类吃空饷”,种种“潜规则”引发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

陕西省社科院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郭兴全说,干部“退二线”有的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去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干部年轻化,搞“层层递减”,对到一定年龄的干部强行“一刀切”。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这种现象得到明显扭转,但仍有一大批过去“改非”的干部,尚处在年富力强的年龄就“退二线”了。这是对干部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不符合中央精神。

“除少数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职的干部外,多数‘改非’干部都还抱有很高的工作热情,缺少的只是发挥作用的舞台。”周康成认为,“改非”干部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对于基层工作而言,他们是一笔宝贵财富。

新舞台激发新活力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是“改非”干部开展新工作时的独特优势。如今,丁世才每次到基层检查都会撇开乡镇干部,随机到贫困户家中暗访。当面锣对面鼓,工作中的问题很快便了然于心。

“老丁当了5年县纪委副书记,又在扶贫局局长岗位上工作了8年,对扶贫业务很熟悉。哪里有问题,他不仅脉把得准,还能开出药方,帮助基层进行有效整改。”岚皋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江贤文说,年轻同志和老丁一起工作,向他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获益匪浅。

和老丁一样,冯开亮从岚皋县移民开发局纪检组组长“改非”后,主动请缨走上了新岗位——堰门镇青春村驻村第一书记,主抓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到他时,这位58岁的岚皋县移民开发局干部佩戴着党徽,正蹲在田间忙碌。他的身后,数百亩芍药田顺着山坡延展开去,与不远处移民安置点的一排排民居相映成趣。

青春村曾是岚皋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全村仅有一条狭窄乡道与外界相连,6000多亩耕地横七竖八“挂”在高山上,群众吃水还要用水管接山泉水喝。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长期没有村主任,超过八成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困难,冯开亮没有退缩。他从抓班子做起,协助村委会选出得力干部担任村主任;积极协调扶贫项目,为村民拉来自来水,新修的“两横三纵”道路通到家家门前。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他为村子制定出核桃、泡桐、养蚕、烟草等产业发展规划,办起芍药、养猪等3个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间,青春村的变化喜人。

“2016年以来,我们村已有180户556名群众脱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8600元。”青春村党支书曹光春说,冯开亮做过肿瘤切除手术,但从不喊苦喊累,一心扑在村子发展上。2016年他驻村268天,医生催了几次复查身体,他拖了8个月才去。

“‘改非’几年来,我有了重获新生的感觉。”冯开亮说,以往退居二线的干部大多沉浸在失落和焦躁中,工作不努力,或者形同退休。“作为一名老党员,既然党把我们放在脱贫攻坚这样重要的岗位上,就一定要心无旁骛继续努力工作。只要怀揣信仰与责任,前路都是亮丽的风景。”

如今在岚皋县,百余名“改非”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展示出全新活力。岚皋县堰门镇党委书记陈双说,全镇共有6名“改非”干部,有的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有的在镇养老院任职。他们都在一线从事急难险重工作,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曾经扭曲的观念和官场生态,在严管、用好“改非”干部的过程中悄然改变。“以往干部‘退二线’就回家休息,本人理直气壮、同事见怪不怪,领导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岚皋县南宫山镇党委书记刘志海说,现在组织敢抓敢管,“改非”干部也干劲十足。年轻人都说,老同志都这么努力工作,咱们更没有理由懈怠了。

制度管理“软硬兼施”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罗森塔尔效应,即“人际期望效应”:当事人被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殷切希望,往往会达到预期效果。这或许能恰当地解释发生在岚皋县“改非”干部身上的巨大转变。

岚皋县一方面严管“改非”干部,一方面将之视作宝贵财富。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扭转“改非”干部“转而不为”现象,2016年以来,岚皋县按照“建制度、搭舞台、严考核”思路,严格管理“改非”干部,将日常管理权限下放至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要求各单位结合干部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明确其岗位职责。

同时,依照个人意愿与组织选派相结合原则,岚皋县组织“改非”干部参与全县重点工作,担任基层党建指导员、脱贫攻坚战斗员、矛盾纠纷调处员、科学发展协助员、中心任务督导员和干部作风监督员等“六大员”,并出台相关管理细则与办法,对其工作表现、出勤情况、工作作风等进行考核。

被寄予厚望的“改非”干部们,在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力军。其中,一批“改非”干部成为了干部队伍的模范标杆。近三年来,岚皋县累计表彰各行业优秀“改非”干部21名。多位受访“改非”干部说,退居二线后的“心结”打开了,他们有了归属感,从事工作更有干劲,在新的工作舞台上找回了人生价值。

岚皋县委干教办副主任苏云说,近两年来,全县先后抽调120余名“改非”干部参与党建指导、脱贫攻坚、信访维稳、项目推进、督查督导等重点工作,啃下各类“硬骨头”1500余件次。

“改非”不等于退休,岚皋县坚持“一把尺子量干部”,对包括“改非”干部在内的所有公职人员提出严守党纪党规、带头守法等6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反馈意见与“改非”干部年度考核挂钩。2017年12月,岚皋县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将奖金与干部日常表现、岗位出勤、工作业绩等挂钩,拉开奖金差距,倒逼所有干部严格履职。

采访中,有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当前绝大多数“改非”干部已经转变观念,自觉投身到各项工作中,但也有极少数干部仍存在“在岗不出力”现象。为此,岚皋县进一步加强对“改非”干部的监督管理。目前,已有“改非”干部因工作不力受到处分。

“虽然我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作为党员的信仰和追求没有变。只要认清这一点,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工作,正确看待成绩和过往,做到退岗不褪色。”岚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改非”干部储召洪说。

郭兴全说,岚皋县管理“改非”干部的探索,扭转了过去部分干部“改非”后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的状态,消除了监管盲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体现,或可为各地干部制度改革、管好用好“二线干部”提供一定启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