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安康日报:官元破困
时间:2019-06-18  作者:谢应梅 陈延安 万静 


在岚皋,一提到官元,就有人摇头。

这摇头,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最偏远,中间隔了两重大山,汽车都得跑半天;二是交通最落后,只有两条路通向县城,一条是从翻鸡蛋梁到石门镇再翻遇子坪到县城的路,其中上下鸡蛋梁20公里为泥路,一条是先沿河而下到堰门镇再翻山到民主镇,从民主镇翻柏芝垭到县城的路,不仅总里程多出11公里,而且官堰33公里路实在“寒碜”;三是整体经济落后,没有什么像样产业和增收致富门路。

欲立先破。自2018年以来,岚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通制约官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肠梗阻”。全镇上下变守为攻,奋起“突围”。


交通不好——齐力打破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也得先修路。路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提和保障。2018年4月、10月,官堰、官石两路改造工程先后上马。一时间,机器轰鸣,车辆穿梭。

镇脱贫攻坚工作团和村脱贫攻坚工作队,迅速把两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条件、重要举措和关键工程,积极协助主管部门和施工队征地、拆迁和排难。

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陈耳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张宏对此深有感触。两条路都经过陈耳村,这“双重工作”决定了他必须比别的工作队员多干一项。

张宏只能把周六周天都利用起来、白天和晚上都利用起来,经常半月回不了一趟家。工程的质量、进度,是他每天要关注的事,而脱贫攻坚工作也一样不能落下。

不光是两条通往县城的主干路,还有为生产发展而建设的产业路。陈耳村就是其中一个,最近刚硬化结束连接官石和官堰公路的4.2公里产业路,促建茶园300亩。

古家村是全县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稻谷曾经上贡朝廷,“红花米”更是在京城内外书写过一段动人的传奇。古家村就围绕着“米”做文章,修路促生产。

古家村今年新修的路位于200亩的梯田底部。它的建成和贯通,直接与另外三方道路组成了生产道路环线。茶余饭后,这条环线又成为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户村民由于牵扯到要从自家地里过路,一直不同意。后来,脱贫攻坚工作队全体人员上门给他讲情说理,才做通工作。

像这样的情况,全镇还有很多。“趁着这个机遇,扎实补强短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官元镇镇长陈守宝说。


出入不便——共同砥砺精神


2018年10月,当官石路也开工后,官元暂时就成了一座“孤岛”。

干部来去城里没办法就走路,下村也走路。好在从紫阳县斑桃镇有一条组级公路,经过重新修整,勉强可以容一车绕行,于是到岚皋县城的里程增加到100公里。

干部8点从城里走,中午11点才能到达官元镇。同样,下午6点钟从官元镇出发,到城里时,已是晚上9点多。这还要不下雨,没有泥石流和塌方,否则真是“进退维谷”。

于是,很多干部选择了放“大周”,两个礼拜回去一趟。

古家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米吉刚和第一书记尤应奎感受很深。“车就开到对门丹垭村放着,然后走路下河,卷起裤腿过河,有时河水大了真像是死里逃生。”

因为危险,也因为工作任务重,米吉刚和尤应奎商量:“咱们两个轮流回去,换个衣服又来。”于是端午节3天假期,尤应奎就让米吉刚回去一天,自己在村值守。

官元镇干部刘锋平说:“反正路不通,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共同砥砺精神。”

也正如刘锋平所说。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村组和市县下派干部共180多号人,都得克服出行困难。于是,皮鞋“睡觉”,胶鞋、水鞋、草鞋前行。

今年29岁的姑娘卢璐,一直是个标准的城里娃。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90后”居然能“挨”得住“老革命”、本地干部。她不仅是纪检专干,还负责生态环保、城市创建和人大工作。而更多的时候,这些工作都是晚上进行,白天都在村上。

团兴村支书舒基会是两头的“保姆”。在家里,她要经管偏瘫的妻子;在村上,他既要冲在一线,又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队工作开展的最后屏障。为了兼顾两头,舒基会每天5点起床,做饭、烧水,守着妻子把饭吃完再去村活动室,从早到晚马不停蹄。


产业不济——发展壮大园区


两三年前,官元就没有什么产业。零碎的地块、遥远的路途和可怕的高山,让这里几乎成为了产业大规模化发展的“戈壁”,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全县垫底。

怎么办?是等路修好了再发展,还是一边修路一边发展。官元镇党委政府选择了后者,决定根据各村实际,组建以企业、园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陈耳村的茶园就是其中一例。为了实现共同致富,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包挂该村的县委副书记谢荧亲自上地查看,和村组干部、群众经过多次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的商议,确定把茶叶作为该村的一项脱贫增收产业。

借助“三变”改革资金,村上成立了官元镇陈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支书刘德牡任法人,全村157户贫困人口成为合作社股民并优先安排到园区务工。

“看,这块茶就是去年栽的,扦插苗,你看长得多好!”在一块坡地前,刘德牡指着眼前的茶苗说:“一共300亩,去年种了170亩,今年130亩。”

笔者看到,这些茶苗棵棵油绿、株株精壮、叶叶嫩爽。“群众在园区务工100块钱一天,今年已开出去工资16万元。”包抓该村的镇党委副书记周斌介绍。

从陈耳村茶叶园区踅到古家村三组,则又是一番景象。青茎绿叶的瓜蒌已经爬满瓜架,那些嫩芽儿一般黄色的花蕊下面,都结着一个一个拇指大的瓜仔,茎须还在伸长。“一共是200亩,去年栽的,今年下半年应该就有一部分收益了。”尤应奎说。

有园区,也有散户。今年38岁的曾留茂,是官元镇二郎村的贫困户。为了娶到媳妇、过上好日子,他选择了自力更生,栽种了4亩重楼、50亩云木香。“从今年起,曾留茂每年都有10万元的收入,已有未婚女士动心。”二郎村支书高富致笑着表示。

再过一个月,从官元镇到县城的两条路都将贯通,干部群众都在期盼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届时,官元镇将突出现在的重围,迎来另一番光辉景象。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