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lgxtxz@163.com | 新闻热线:0915-2529090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安康日报:红军道上创业忙
时间:2019-06-21  作者:黄义 张紫瑞 

走进岚皋县堰门镇堰门村,路边一个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随处可见,里面装的是即将被上秤收走的蚕茧。笔者了解到,仅曹光青一家,这季蚕茧产量就达500余斤,实现净利润过万元。

堰门村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蚕桑产业先进村”称号,后受行情下滑等因素影响,蚕桑产业萎缩。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该镇将眼光投向这项传统产业,扩植桑园、修建产业路、免费发放蚕种、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方格蔟提高蚕茧质量,邀请专家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培养养蚕能手,带动养蚕整体水平,使农户植桑养蚕技术的不断改进,为该村蚕桑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早期养蚕透风问题掌握不住,经常会出现蚕病,现在经过技术员的指导,一张蚕能增产八斤多茧,多卖200元钱。”蚕农曾贤军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如今,该村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2个、产业联盟1个、蚕桑公司1家,培育新型蚕桑和果桑基地200亩,栽植良桑40余万株,同时积极推广立体种养,在桑田里套养家禽、套种庄稼,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元利用,拓展增值空间。大户养蚕、规模化植桑,带动大量村民就近就业,每人年收入平均增加2000多元。

口袋有钱了,心里就踏实了。这两天,村民曹光青正利用休蚕期修整桑树。“曹主席,你这地里请工人帮忙要多少钱一天?”“这不是我请的工人,都是咱们村的村民,自发来给我帮忙的。”曹光青语气里透着一丝骄傲。

“我们养蚕技术掌握得不够好,每年光青都帮我们把蚕养到二眠醒来,经她手的蚕不爱生病产量又高。”“每次屋里有啥事人手不够,光青都来帮忙搭手。”“我经常在外面打工,留在屋里的老人娃娃都多亏了光青照顾。”通过村民们的话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淳朴、互助的村风民风。提到民风,就不得不说新民风建设,该村的民风如此之好,皆因他们有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红军道。

还记得这段历史的老人们,每每回忆起来都洋溢着骄傲自豪的神情,“红军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无私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

“红军道是一座宝藏是所有人的,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认识它,了解它。”堰门镇原人大主席吴秀聪说。依托红军道,堰门镇、堰门村整合兴邦农林十里桃花、猕猴桃林及桑园等可观赏、可采摘的产业资源,计划推出桑芽菜、桑茯茶、桑叶粉、食用菌等绿色产品,勠力打造田园综合体红色旅游项目,让每一个来到堰门村的游客有美景可赏、有美食可尝、有趣味的项目可体验。




编辑:管理员